污水处理业是环境保护业的子产业,其与土壤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及危废治理等合为环境保护业的最主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两个子行业,如下图所示:
污水处理行业关系国计民生,与人们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健康。因此,尽快提升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技术和产业化水平,有效遏制水资源污染的状况,是缓解水资源短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活污水排放量将不断增加,对生活污水处理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对生活污水处理质量的要求将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污水处理以及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污水处理相关的环境保护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党和国家大力扶持相关产业发展。污水处理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
污水处理行业是关系到我国民生工程的重要行业,近年来在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具有典型的政策导向型特征。污水处理行业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本投入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收集网络,具有明显的资金门槛。由于相关部门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质量的标准,进入污水处理行业需要专业的污水处理技术,因此该行业具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因此,污水处理行业是一个政策导向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
易海商情报告网公布的《污水处理市场研究预测-污水处理市场投资潜力研究预测报告(2024版)》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虽然我国江河湖海众多,但是大量水资源难以利用,可饮用水资源较少。根据国际常用水紧缺指标标准,人均年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水紧张警戒线立方米为缺水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人均水资源为2,090.10立方米,略高于水紧张警戒线。多年来,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虽略有好转,但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多年来,很多地方由于重经济发展,而对环境保护关注度不够,导致我国的水源地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全国地表水监测的3,632个国考断面1中,I-III类水质断面(点位)占84.9%;Ⅳ-Ⅴ类占比14%;劣Ⅴ类占1.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在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主要江河2检测的3,117个国考断面中,I-III类水质断面占87.0%,Ⅳ-Ⅴ类占比12%,劣Ⅴ类占0.9%。在开展水质检测的210个重要湖泊(水库)中,I-III类湖泊(水库)占72.9%,Ⅳ-Ⅴ类占比21.9%,劣Ⅴ类占5.2%。
我国人均水资源较少以及水污染较为严重的现况,严重影响我国社会民生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污水治理需求依然十分迫切,污水处理行业正在发挥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需要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以达到排放或者循环利用的目的,从而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化持续、长期、快速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市政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21年我国城市年污水排放量已经达到625.08亿立方米,2011-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4.47%,预期未来我国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会保持5%左右的增速,全国污水处理市场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1年1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意见》特别指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基本原则,完善价格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激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2021年6月,发改委、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4%以上;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力争达到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021年11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等。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制度并抓好组织实施。要求到2025年,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污水排放量的提高,政府不断加大对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因此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市共建成87.23万公里的污水排水管道、建成2,827座污水处理厂,年污水处理能力为20,767万立方米/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及污水处理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达到97.9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在供水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全国污水排放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21年度,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达到6,250,762.73万立方米,较之2021年增加9.40%。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11年至2021年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7%。
为更好地解决水污染问题,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步伐不断加快,污水处理厂数量连年增加。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共有2,827座,相较于2011年的1,588座增加了约1.78倍。2011年至2021年我国污水处理厂数量及每日处理能力如下图所示:
自2002年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以来,有关部门在不断促进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推动环境公用设施管理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模式转变,实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开,形成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管理专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引入,有助于节约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与再利用率。同时,第三方治理也有利于相关环境执法部门进行监管,落实主体责任。
目前污水处理行业存在参与企业数量过多,行业内企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这不利于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水处理质量,也给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管增加了难度。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要求地方政府采取特许经营权的模式,鼓励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模式,采取打包捆绑方式引入第三方企业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这将减少行业内参与公司的数量,提高市场集中度。此外由于国家对污水处理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壁垒也将不断提高,这将淘汰掉一大批技术能力有限的企业,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污水处理行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在行业监管的加强、人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和企业自身盈利模式固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发展得到重视,污水处理自动化、信息互联化及智能工业化技术的发展也迫在眉睫。
随着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污水处理行业正走向生产智能化、工艺装备化、设备集成化、监测数据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智慧化发展道路。通过机器实施分析污水成分,自动进行物料配给,对处理完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水质的智能分析。同时,制造业的发展将会使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将开启智能制造模式,污水处理设备将向工程设备化、设备模块化、模块标准化方向演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